[訪問手機版]
掃一掃關注學校更多資訊
上海大學歷史學專業(yè)介紹
歷史學專業(yè)情況介紹
近年來,歷史系立足于學科的硬件和軟件建設,致力于提升整體的教學與科研水平,推動學科快速發(fā)展。目前本系有教師33人,其中27人具有博士學位,教授14人,講師11人,博導10人,上海市浦江人才2人、曙光學者2人,海外歸國教師8人,從而形成了一支年齡、學歷結構合理、學源多元、充滿朝氣的師資隊伍。
近五年來,歷史系學術成果斐然,主持國家及省部級縱向課題36項,其中國家社科基金12項,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4項,2012年,歷史系陶飛亞教授領銜的“漢語基督教文獻書目的整理與研究”課題和謝維揚教授領銜的“中國國家起源研究的理論與方法”課題為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出版學術專著62部,在《中國社會科學》、《歷史研究》、《近代史研究》、《世界歷史》、《史學理論研究》、Journal of Modern Chinese History、Journal
of Sino-Western Communications、Studies in World Christianity等國內外學術期刊上發(fā)表論文200余篇,獲省部級科研獎9項。歷史系已發(fā)展成為上海市乃至全國的一個新興的史學研究重鎮(zhèn)。
通過長期的積累和有計劃的學科建設,本系進一步加強和優(yōu)化了學科的布局與結構,形成了與上海、乃至全國兄弟院校同類學科錯位發(fā)展的優(yōu)勢,在中國近現(xiàn)代宗教史、中國近現(xiàn)代學術思想史、中國近現(xiàn)代社會生活史、中國古代文明史、西方社會文化史、全球學等研究方向上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優(yōu)勢。本學科2005年就被上海市教委列為第五期重點建設學科,2009年成為上海大學“211工程”三期重點學科建設項目之一。
本系設有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和平發(fā)展研究中心、宗教與中國社會研究中心、全球學研究中心、馬斯托禁毒政策研究中心、考古與博物館學研究中心等六個研究中心。這些中心成為了歷史系教師進行合作研究和對外交流的重要平臺。
本系注重與國外著名高校、學術機構的交流。五年來,我們共計派出教師14人/次前往牛津大學、耶魯大學等海外高校、科研機構訪學,并與舊金山大學、美國宗教學會、國際全球學合作團隊、納粹大屠殺教育國際行動委員會、旅美華人歷史學會、韓國高等宗教研究所等合作舉辦了14次國際學術會議。學科發(fā)展與國際交流的增多,也為本科生和研究生搭建了廣闊的發(fā)展舞臺。我們曾延請倫敦國王學院狄得滿(R.G.Tidemann)教授、美國哈特福特宗教學院Doreen McFarlane教授及懷俄明大學的教師等來本系開課。最近幾年很多本科生和研究生或作為交流生出國訪學,或到國外參加相關學術會議,有的則通過考試到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外高校攻讀碩士或博士學位。由于這種良好的培養(yǎng)機制,我們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養(yǎng)質量迅速提高,有的博士生、碩士生已在《歷史研究》、《世界歷史》等權威刊物上獨立發(fā)表論文。
文學院后三年人才培養(yǎng)方案總體架構 該架構由三部分組成:以“3+1”的學科基礎課為主體的由課內延伸的課外、以讀書研討課為主體的以讀書會代專業(yè)選修課的準課程性質的課外和以啟思書院為主體的與課內教學不直接相關的課外。 類型 內容 形式 定位 深度專業(yè)化的通識教育;
歷史學專業(yè) 主要課程介紹 一、 部分學科基礎課介紹 1、史學概論(3學分) 由課內延伸的課外 采取3+1模式的學科基礎課 全部納入教學計劃 準課程性質的課外 采取讀書會形式的讀書研討課(代部分專業(yè)選修課) 與課內無關的課外 采取“啟思書院”形式,集成講座、論壇、社團、實踐、項目等 部分納入教學計劃
課程編號:02085001
任課教師:張元隆、李福長
課程內容:
史學概論是史學專業(yè)學生步入歷史學科的一把鑰匙。它不是歷史唯物主義一般原理和方法的重復,而是以唯物史觀為指南,探討歷史學自身的理論和方法上的特點,揭示史學研究中思維過程的特殊規(guī)律,明確當代史學工作者的素質要求和社會責任,推進史學的改革和發(fā)展,使史學研究沿著科學化的道路前進。
先修課程:中國通史 世界通史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史學概論》吳澤主編,安徽教育出版社1985
2、中國政治制度史(3學分)
課程編號:02085009
任課教師:朱子彥、李福長
課程內容:
本課程以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為指導,綜合我國政治制度的產生、發(fā)展和演變的基本線索以及發(fā)展規(guī)律,對歷代國家行政制度、組織形式、結構及其運行機制以及選官和官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基本內容,也有較系統(tǒng)的介紹,并適當探討某些制度的利弊得失及對我國社會發(fā)展的影響。
先修課程:中國歷史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中國政治制度史》儲考山、何平立,上海三聯(lián)出版社1993
《中國政治制度史》常慶遠,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
3、西方文化史(4學分)
課程編號:02085018
任課教師:夏正偉、郭長剛
課程內容:
該課程主要講述西方文化史的發(fā)展歷程,介紹西方歷史上各時代文化的主要特點、文化名人名著等,以探討西方文化演變、發(fā)展的內在規(guī)律,從而促進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進一步理解,加強學生的人文意識,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
先修課程:世界通史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西方文化史》莊錫昌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歐洲文明史》(法)基佐,商務印書館1998
4、西方思想史(4學分)
課程編號:02085019
任課教師:楊 軍
課程內容:
本課程講授從古希臘羅馬至當代的西方思想發(fā)展脈絡,培養(yǎng)對西方文明觀念背景的了解,同時亦由此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能力。
先修課程:世界通史、中國通史、中國思想史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西方思想史》,南開大學出版社
《西方哲學史》 (英)羅素 上午印書館
《思想自由史》 (英)柏雷 岳麓出版社
《西方人文傳統(tǒng)》 (英) 布洛赫 三聯(lián)書店
5、西方政治制度史(3學分)
課程編號:02085020
任課教師:夏正偉
課程內容:
本課程以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為指導,綜述英、美、德、日、法等西方國家的政治制度的產生、發(fā)展與演變的基本線索及其發(fā)展規(guī)律。對各主要西方國家行政制度、組織形式、結構及其運行機制以及選官制度和官吏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基本內容,也有較系統(tǒng)的介紹,并對這些制度的利弊作出客觀評析。
先修課程:世界通史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西方政治制度史》馬嘯原,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6、考古學通論(4學分)
課程編號:02085022
任課教師:張童心
課程內容: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幫助學生初步掌握考古學的性質、特征和源流,了解考古學的基本理論和方法論基礎,以及考古學與其他學科的關系。同時,本課程還將涉及舊石器時代的特點,分期積極在我國的重要遺址、出土的物質遺存等。
先修課程:中國古代史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中國考古》、《中國考古學通論》、《新中國考古五十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大考古發(fā)現(xiàn)》
7、博物館學導論(4學分)
課程編號:02085023
任課教師:呂建昌
課程內容:
本課程以博物館為對象,闡述博物館的本質、博物館的類型、博物館的職能和技術、博物館的歷史和發(fā)展趨勢,并介紹作為博物館機構的各工作環(huán)節(jié),包括博物館藏品的征集、整理、分類、保管,博物館的陳列展覽,社會教育以及博物館的經營管理等。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中國博物館學基礎》國家文物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4;
《中國博物館學概論》國家文物局文物出版社1985,12;
《博物館概論》伊藤壽郎等吉林教育出版社1986,12。
8、中國史學史(4學分)
課程編號:02085107
任課教師:羅珍
課程內容:
中國史學源遠流長、紛呈多姿,與世界史學有密切的關系。本課程便是為了幫助史學專業(yè)學生了解自己的學科史,認識從古到今中國史學的發(fā)生、發(fā)展和演進的過程,弄清前人所經歷的研究道路和它們的成就、局限,明確當代史學工作者的社會責任,肩負起史學研究面向現(xiàn)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時代使命。
先修課程:史學概論、中國近現(xiàn)代史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中國史學發(fā)展史》尹達主編,中州古籍出版社 1985
9、中國歷史地理學(3學分)
課程編號:02085137
任課教師:郭 紅
課程內容:
歷史地理學是教育部規(guī)定的歷史學本科生的必修課,目的使學生掌握歷史、地理學基本內容與研究方法。主要講授歷史地理學的形成與發(fā)展、自然環(huán)境的變遷、歷代疆域和政區(qū)的變遷、人口的分布與遷徙、城市與交通路線的地理變遷及中國古地圖學。
建議選課對象:歷史系本科生、碩士生
先修課程:中國通史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中國歷史地理學概論》鄒逸麟,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
《中國歷史地理學概論》王育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
《中國歷史地圖集》譚其驤,地圖出版社1982
10、中國歷史文選A(3學分)
課程編號:02085161
任課教師:寧鎮(zhèn)疆、郭紅
課程內容:
通過本課程的學習使學生掌握古漢語中常用字、詞的含義和用法,了解古漢語中常見的語法現(xiàn)象和古代文化常識,使學生具備獨立閱讀古文的能力,為以后的史學研究打下基礎。重點介紹從先秦至今我國主要古籍及著名文章,中國史籍主要變化及古文語法、詞、字等。
先選課程:中國古代史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中國歷史文選》 上海古籍出版社
11、中國古代史A(1-3)(12學分)
課程編號:02085172~174
任課教師:朱子彥、陶飛亞、李福長、陳勇、張元隆、顧衛(wèi)民
課程內容:
本課程主要講述中國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發(fā)生、發(fā)展和嬗變的歷史過程。歷代王朝的主要政治、經濟制度和政策,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歷史人物的事跡,以及中國古代社會燦爛輝煌的文化成就等內容。除此之外,還要探索和研討中國古代社會分期問題,歷史發(fā)展的基本規(guī)律、以及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并介紹一些史學研究的新成果,和某些學術問題的爭論。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中國古代史》朱紹侯,福建人民出版社2000
《中國古代史》王士立,北師大出版社1991
12、中國近代史A(6學分)
課程編號:02085175
任課教師:張元隆、嚴泉
課程內容:
本課程加深同學對中國國情的了解,從近代歷史中得到啟迪和智慧,懂得歷史發(fā)展辯證法,增強愛國主義和建設中國特色現(xiàn)代化的自覺性。全面講述近代中國經濟、政治、社會和文化的史實,探尋其內在聯(lián)系和交互作用,揭示國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坎坷歷程,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歷史借鑒。
先修課程:中國古代史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中國近代史》李辛主編 中華書局
13、二十世紀中國史A(5學分)
課程編號:02085176
任課教師:朱學勤、劉長林、嚴泉
課程內容:
本課程講授二十世紀政治、軍事、科技概況;二十世紀地緣政治對中國的影響;二十世紀西方思潮對中國的沖擊及二十世紀中國現(xiàn)代化的曲折歷程與展望等,培養(yǎng)學生對本世紀中國與世界的有機聯(lián)系之切實理解,并對當下所處的現(xiàn)實社會發(fā)生橫向與縱向的歷史視野。
先修課程:世界通史、中國通史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二十世紀中國史》朱學勤主編,商務印書館(待出版)
14、世界通史C(1-4)(18學分)
課程編號:02085177~180
任課教師:郭長剛、楊軍、夏正偉
課程內容:
本課程以唯物史觀為指南,系統(tǒng)講授自原始社會到世界現(xiàn)代社會的歷史發(fā)展過程,根據社會形態(tài)的依次遞進,分析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等各領域的重大事件,總結世界歷史的演變趨勢和規(guī)律,為學生掌握世界歷史的基本知識打下堅實的基礎。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世界史》吳于廑、齊思榮主編,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二、部分專業(yè)選修課介紹
15、國學與國學經典(3學分)
課程編號:02085192
任課教師:寧鎮(zhèn)疆等
課程目的:
本課程通過對國學基本常識、國學知識系統(tǒng)的布局和分類、國學研究的基本方法、國學大師及其經典著作、國學原典文獻的講解,使學生初步掌握國學知識系統(tǒng)的布局和構成,熟悉并掌握國學研究與推進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國學大師推進國學研究的“范式”意義。并冀圖通過對原典文獻的選講,使其接受經典國學文獻的陶冶,加深對原典文獻的認識,也希望以此養(yǎng)成習讀國學文獻的良好規(guī)范。凡此種種,一方面可以為學生構建起服務于專業(yè)學習的更為全面的知識背景,另一方面也可使學生獲得中華人文傳統(tǒng)的濡化與塑造。
課程內容:
國學通論、小學、文獻學、經學、史學、地理與方志、諸子、佛學、宋明理學
詩詞歌賦駢文與散文、古器物學與出土文獻
先修課程:《中國歷史文選》、《中國史學史》、《中國思想史》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國學概論》 錢穆 商務出版社
16、中國青銅器(4學分)
課程編號:02086040
任課教師:曹峻
課程內容:
本課程主要講授有關中國古代青銅器的鑄造、形制、裝飾、銘文及有關青銅器的研究、保護、辯偽等內容,使學生能夠對中國古代青銅器有較全面的了解,打下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方面的基礎。
先修課程:中國歷史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中國青銅器》馬承源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17、中國錢幣(3學分)
課程編號:02086041
任課教師:張童心
課程內容:
中國是全球最早產生并使用貨幣的地區(qū)。中國古代貨幣一經產生便隨著歷史的發(fā)展,形成為一支光輝燦爛受外來影響較少能長時期保持著獨立體系的具有東方特色的貨幣文化,成為中國源遠流長、絢麗多彩的古代文明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學生通過本課程的學習,能基本了解中國古代貨幣的類別及其發(fā)展脈絡,懂得古幣鑒定和欣賞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方法,以達到增加歷史知識,提高文化修養(yǎng),培養(yǎng)搜集、收藏古錢幣興趣的目的。
先修課程:中國通史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中國錢幣》唐石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8、中國近現(xiàn)代人物研究(3學分)
課程編號:02086052
任課教師:陶飛亞、劉長林
課程內容:
本課程通過對近現(xiàn)代中國代表性的歷史人物的探討,增強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分析和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充實和豐富中國近現(xiàn)代史教學的內容,認識人在社會變革和文明進步中的關鍵性作用。
先修課程:中國歷史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胡適研究第一輯 東方出版社 1997
陳獨秀研究第一輯 東方出版社 1999
19、中國玉器(4學分)
課程編號:02086054
任課教師:呂建昌
課程內容:
本課程主要介紹古代玉器的種類,鑒別要點及歷代玉器的形制特點和制作工藝,使學生具備初步的古代玉器的鑒別知識。
先修課程:中國歷史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古代玉器通論》尤仁德,紫禁城出版社1995;
《中國寶石和玉石》欒秉敖,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
20、中國經濟史(3學分)
課程編號:02086078
任課教師:陳勇
課程內容:
本課程采取宏觀分析與微觀研究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講授,既從宏觀層面對中國歷史上的社會經濟發(fā)展狀況作總體性的概述,又從微觀層面對各個地區(qū)(主要以長江三角洲為重點)的經濟發(fā)展作深入的講授,尋找各個地區(qū)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發(fā)展演變的特點和規(guī)律,為當今中國社會經濟發(fā)展提供歷史的借鑒。
先修課程:中國通史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中國經濟史簡編》鄭學檬主編,黑龍江出版社;
《中國古代經濟史概論》傅筑夫,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qū)與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冀朝鼎,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1
21、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史(4學分)
課程編號:02086141
任課教師:郭 紅
課程內容:
本課程講授中國歷史上行政區(qū)劃的特點與基本變化規(guī)律,分析中國行政區(qū)劃邊界、幅員、層級的演變,使了解中國歷史上政治地理格局的基本狀況。
先修課程:中國通史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中國地方行政制度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
22、中國移民史(3學分)
課程編號:02086142
任課教師:郭紅
課程內容:
主要為文科學生開設,著重于中國古代移民基本史和重大事件,分析移民對地域的綜合影響。
先修課程:中國通史 中國文化導論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簡明中國移民史》葛劍雄 上海人民出版社
23、美國史(3學分)
課程編號:02086155
任課教師:楊軍、張勇安
課程內容:
講述美利堅民族的形成與成長,美國的發(fā)展歷程,揭示這個國家民族和文化的獨特性。
先修課程:世界通史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美國史綱》 重慶出版社
24、西方史學史A(3 學分)
課程編號:02086160
任課教師:楊軍、郭長剛
課程內容:
述評西方國家從古希臘、羅馬時期迄今2000多年的史學傳承,包括重要史學家、史籍和史學流派。
先修課程:世界通史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西方史學史》張廣智,復旦大學出版社
25、民國史(3學分)
課程編號:02086189
任課教師:徐有威
課程內容:
本課程將按照專題研究的模式進行深入的講授,引入有關影視作為教學的手段,以全面介紹中華民國史的全貌。同時安排學生進行課題討論,參觀有關的歷史舊址,以期激發(fā)同學的學習熱情和興趣。
先修課程: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李新主編:《中華民國史》(多卷本),中華書局
【美】費正清主編:《劍橋中華民國史》(多卷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曾景忠編:《中華民國史研究述略》,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6、日本近代史(4學分)
課程編號:02086198
任課教師:張智慧
課程內容:
本課程講述日本通史,尤其注重日本近現(xiàn)代史,其內容包括不同時代日本的政治制度、社會組織、文化教育、社會群體生活方式、物質文明的成就等。尤其注重日本國民特性的形成及其發(fā)展以及它對于日本內政外交的影響。
先修課程:世界通史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日本近代史》遠山茂樹著、巖波全書、1975年4月。
《日本近代史要説》高橋幸八郎等編、東京大學出版會、1984年6月。
《明治維新と天皇制》田中彰著 吉川弘文館、1992年4月。
《遠山茂樹著作集》全九巻、巖波書店、1992年。
27、近現(xiàn)代國際關系史(3學分)
課程編號:02086199
任課教師:哈日巴拉
課程內容:
本課程主要技術自古至今的國際關系,尤其注重近代以來的國際關系,揭示國際關系中的一些基本準則,從而為我們國家在制定外交政策時提供幫助。
先選課程:世界通史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國際關系史》 王繩祖主編 高教出版社
28、基督教與中西文化(3學分)
課程編號:02086204
任課教師:劉 義
課程內容:
自唐代景教始,基督教就是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個重要媒介。基督教既為中國文化的發(fā)展增添了新的因素,也產生了諸多的矛盾和沖擊。在明末清初,耶穌會士在天文、歷法、繪畫等方面都有著杰出的貢獻,后因為“禮儀之爭”的問題而被禁止。在近代,傳教士一方面是中國近代化的先驅,另一方面則與帝國主義有著割不斷的關系。本課程主要希望從一個歷史的角度對這一問題加以考察和分析。課程內容包括唐代景教、蒙元天主教、明清禮儀之爭、馬禮遜與新教傳教士、基督教與中國民族主義、基督教與社會主義等。
先修課程:無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1. 段琦:《奮進的歷程——中國基督教的本色化》,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年。
2. 陶飛亞:《邊緣的歷史——基督教與近代中國》,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29、十至十三世紀亞洲史(3學分)
課程編號:02086208
任課教師:舒 健
課程內容:
10-13世紀是亞洲歷史上充滿社會變動和變革的時期。在這400年間,唐帝國轟塌之后,中國境內先后出現(xiàn)了五代十國、遼、金、兩宋、西夏以及蒙古等政權,各地區(qū)、民族之間既有激烈的碰撞,也有各種形勢的交往與融合;同時由于游牧民族的擴張,把整個歐亞大陸逐漸連接了起來,多種文化之間相互碰撞,在政治面貌、宗教、經濟諸多方面改變了世界,堪稱“今日世界全球化的第一波”,本課程正是基于此,以立足中國歷史之上,從世界史的角度來審視該時期的亞洲史。首先從中國歷史(遼金宋元)變動中,探討中國歷史對世界史、亞洲史發(fā)展的影響,尤其是西遼的興起,對中西亞的歷史變局;其次重點在于蒙古人的興起,蒙古人的東征西伐使得整個亞洲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同種族、文化在碰撞中融合,亞洲大陸連成為一體;最后通過13世紀的歷史變化,來說明整體亞洲發(fā)展局面消亡的原因。本課程通過10-13世紀亞洲諸政權互動的歷史條件、復雜情況以及歷史互動的統(tǒng)一進程及民族氣節(jié)等問題,努力準確把握這一時期的歷史脈動。
先修課程:中國古代史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首選教材: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劍橋遼西夏金元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二選教材:屈文軍:《遼西夏金元史十五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
參考書:
(俄)巴托爾德著,張錫彤 張廣達譯:《蒙古入侵時期的突厥斯坦》(上、下),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美)羅沙比著,趙清治譯:《忽必烈和他的世界帝國》,重慶出版社,2008年。
Karl A.Wittfogel & Feng Chia-sheng. History of Chinese Society, Liao (907-1125), Philadelphia: 1949.
Hok-lam chan, Legitimation in Imperial China: Discussion under the Jurchen-Chin Dynasty(1115-1234), Seattle,1984.
Thomas J.Barfield, The Perilous Frontier, Blackwell, 1992.
30、中國古代外來宗教文化(3學分)
課程編號:02086209
任課教師:舒 健
課程內容:
宗教現(xiàn)象是諸文明現(xiàn)象的集中體現(xiàn),在古代社會尤此。在歷史的長河中,外來宗教不斷通過各種渠道傳播到中國,以不同方式影響著中國文化;在對待外來宗教的態(tài)度上,中國文化吸收改造,豐富著中國文化的內核。佛教、中古三夷教(Three Persian Religions)、伊斯蘭教、猶太教、印度教以及基督教傳人中國后,在面對各種異質宗教文化時,中國文化采取了不同的態(tài)度,他們對中國社會思想的發(fā)展也造成了不同的影響,本課程主要通過對這些外來宗教文化在華的傳播狀況,來分析他們傳播的主體、外來宗教文化的內容與中國本土文化的關系、外來諸宗教文化之間的關系等內容,湹清他們在中國古代史中的歷史地位,同時也更好的理解和解釋今日中國社會的一些宗教文化現(xiàn)象。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首選教材:方豪:《中西交通史》,岳麓書社,1987。
二選教材:周一良主編:《中外文化交流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
參考書:
《中國大百科全書》宗教卷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三聯(lián)書店
李淞:《長安藝術與宗教文明》,中華書局,2002年
張維華著:《明清之際中西關系簡史》,齊魯書社,1987年
林悟殊:《中古三夷教辨證》,中華書局,2005年
林梅村:《古道西風——考古新發(fā)現(xiàn)所見中西文化交流》,三聯(lián)書店,2000年
《西域南海史地考證譯叢》1-9編,商務印書館,1995年
榮新江:《中古中國與外來文明》,三聯(lián)書店,2001年
李新華等著:《中國伊斯蘭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年
黃一農:《雙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三卷本),復旦大學出版社
何芳川:《古今東西之間》,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
31、明清基督教史(3學分)
課程編號:02086216
任課教師:肖清和
課程內容:
本課程較系統(tǒng)的講述明清時期,基督教入華及其與中國社會之間所發(fā)生的互動的歷史過程及其影響,并介紹明清基督教史研究的最新動態(tài)、基本史料、研究方法。課程將重點講述基督教與中國社會、思想、文化之間的互動,以及基督教在明清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影響與作用。課程將帶領學生閱讀明清基督教史的若干史料文本以及學術名著。課程還采用相關的資料圖片、視頻資料以輔助教學。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孫尚揚、鐘鳴旦:《1840年前的中國基督教》,北京:學苑出版社,2004。王治心:《中國基督教史綱》,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陳受頤:《中歐文化交流史事論叢》,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1970。陳垣等著:《民元以來天主教史論集》,臺北:輔仁大學出版社,1985。董少新:《形神之間——早期西洋醫(yī)學入華史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方豪:《中國天主教史人物傳》,北京:中華書局,1988。顧衛(wèi)民:《中國天主教編年史》,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3。何?。骸段鲗W與晚明思想的裂變》,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黃一農:《兩頭蛇:明末清初的第一代天主教徒》,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李天綱:《中國禮儀之爭,歷史?文獻和意義》,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孫尚揚:《基督教與明末儒學》,北京:東方出版社,1994。張先清:《官府?宗族與天主教:17-19世紀福安鄉(xiāng)村教會的歷史敘事》,北京:中華書局,2009。
32、公共史學( 3學分)
課程編號:02086218
任課教師:劉義
課程內容:
公共史學產生的背景及相關研究機構;公共史學的主題(1):信息咨詢;公共史學的主題(2):公共政策;公共史學的主題(3):公共文化;公共史學的方法(1):信息搜集與整理;公共史學的方法(2):口述史;公共史學與歷史思維;公共史學與歷史寫作;公共史學與現(xiàn)代職場:政府篇;公共史學與現(xiàn)代職場:企業(yè)篇。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Barbara J. Howe, Emory L. Kemp. Public History: An Introduction. Malabar, Fla.: R.E. Krieger Pub. Co., 1988.
Phyllis K. Leffler and Joseph Brent. Public and Academic History: A Philosophy and Paradigm. Malabar, Fla.: R.E. Krieger, 1990.
David F. Trask and Robert W. Pomeroy III. The Craft of Public History: An Annotated Select Bibliography. Westport, Conn : Greenwood Press, 1983.
James B. Gardner and Peter S. LaPaglia. Public History: Essays from the Field. Malabar, Fla.: Krieger Pub. Co., 2004.
Rebecca Conard. Benjamin Shambaugh and the Intellectual Foundations of Public History. Iowa City: University of Iowa Press, 2002.
David B. Mock. History and Public policy. Malabar, Fla.: Krieger Pub. Co., 1991.
Michael Frisch. A Shared Authority: Essays on the Craft and Meaning of Oral and Public History. Albany: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1990.
Dolores Hayden. The Power of Place: Urban Landscapes as Public History.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1995.
33、西方基督教史( 3學分)
課程編號:02086220
任課教師:肖清和
課程內容:
本課程采用客觀、公正、科學的立場,較系統(tǒng)的講述西方基督教的產生、發(fā)展、興盛、衰落及其在現(xiàn)代發(fā)展的歷史。課程將重點講述基督教與社會、思想、文化之間的互動,以及西方基督教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影響與作用。課程客觀分析基督教在歷史中的各種角色,并附帶介紹西方基督教思想、藝術、文學、音樂等等內容,以拓展學生的知識視野。課程還采用大量的資料圖片、視頻資料以輔助教學。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王美秀等:《基督教史》,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8年。唐逸主編:《基督教史》,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雪萊:《基督教會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麥格拉斯:《基督教概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沃爾克:《基督教會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奧爾森:《基督教神學思想史》,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 帕利坎:《歷代耶穌形象》,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年。帕利坎:《基督教傳統(tǒng)》,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年。保羅?蒂利:《?;浇趟枷胧贰罚本簴|方出版社 ,2008年??屏?布朗:《基督教與西方思想》,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
34、上海歷史與文物A
課程編號:02086222
任課教師:張童心
課程內容:
按照中國歷史的時間脈絡,選取上海地區(qū)具有時代代表性和進步意義的文物,結合上海史,對上海各時代、各區(qū)域的歷史文化特點進行介紹。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上海通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99
《上海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1989
《上海古代歷史文物圖錄》上海教育出版社 1981
《上海考古精粹》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 2006
35、全球化與全球學( 3 學分)
課程編號:02086223
任課教師:劉 義
課程內容:
(1)全球化:現(xiàn)象與理論;(2)社會理論視角下的全球化:羅伯特森、吉登斯、卡斯特等;(3)全球市場與跨國公司;(4)全球化與國際政治;(5)全球化與文化:認同與媒介;(6)全球化與消費社會;(7)全球化與風險;(8)全球化與中國;(9)全球學:主題與方法;(10)全球時代的大學與生活。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烏爾里希?貝克:《什么是全球化?》,常和芳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年。
弗里德曼:《直面全球化:“凌志汽車”與“橄欖樹”》, 趙紹棣、黃其祥譯,國際文化出版社,2003年。
戴維?赫爾德等:《全球大變革:全球化時代的政治、經濟與文化》,楊雪冬等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1年。
麥克盧漢:《理解媒介:論人的延伸》,何道寬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
星野昭吉:《全球化時代的世界政治——世界政治的行為主體與結構》,劉小林、梁云祥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4年。
羅伯森:《全球化:社會理論和全球文化》,梁光嚴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
36、《上海城市生活史》
課程編號:02086224
任課教師:楊雄威
課程內容:
簡要介紹晚清和民國上海城市化背景下的城市生活。本課程是按照專題的方式,選取不同的側面和群體,展示近代上海城市生活。具體內容包括:上海城市生活的現(xiàn)代性、下層和底層上海人的生活、近代上海的愛情與婚姻、近代上海的社團、城市?。航虾5纳鐣栴}、上海的工人和商人、戰(zhàn)亂與上海城市生活等。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忻平:《從上海發(fā)現(xiàn)歷史:現(xiàn)代化進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會生活1927-1937》,上海大學出版社,2009。
熊月之:《異質文化交織下的上海都市生活》,上海辭書出版社,2008。
37、《當代臺灣史》
課程編號:02086228
任課教師:嚴泉
課程內容:
1、通過介紹臺灣政治、經濟、社會與兩岸關系的知識,增進學生全面、客觀認識臺灣,增強促進祖國和平統(tǒng)一的信心。2、宣傳“和平統(tǒng)一、一國兩制”為核心的中央對臺方針政策為宗旨,客觀分析臺灣地區(qū)政治、經濟、對外關系、社會、人文風物等方面的情況,突出課程的政策性與時效性。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何海兵主編《臺灣六十年》(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38、《專業(yè)英語》
課程編號:新增
任課教師:徐善偉
課程內容:
通過專業(yè)英語詞匯、英語原始文獻、英語經典著作的識記、閱讀和翻譯,培養(yǎng)學生初步的閱讀英語原始文獻和經典的能力,并從中理解經典著作的精神,把握其現(xiàn)實意義。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自編講義:《專業(yè)英語》。沙露茵:《歷史學英語專業(yè)教程》,北京大學出版社
39、《國際法的歷史、理論與實踐》
課程編號:新增
任課教師:哈日巴拉
課程內容:
本課程旨在使學生掌握國際法來歷、基本內容和典型實例,理解國際法發(fā)展的趨勢和規(guī)律,了解適用國際法的基本方法。教師鼓勵學生開展課堂討論,凡發(fā)現(xiàn)和提出問題的學生將受到歡迎,教師負責具體指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國際法學的舞臺-歷史、理論與實證研究》中川淳司/寺谷廣司編 東信堂(東京),《威斯特伐利亞條約-其真相與神話》明石欽司著,慶應義塾大學出版會。
40、《中西文化比較》
課程編號:新增
任課教師: 陶飛亞
課程內容:
在比較視野中,分別就中國和西方的文明起源、文化的基本精神、思維方式、語言文化、宗教現(xiàn)代、法律制度、藝術與文學等問題進行考察。在學生以前分別所有的中國和西方知識的基礎上,激發(fā)其關注中西文化的差異和共性,批判地增強民族文化的自信心,了解西方文化之所以然的深層原因,為在全球化時代,更好的因應不同文化的共處,掌握與西方人交往的必要的知識,奠定一個學理的基礎。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教材:《中西文化比較》北京大學出版社(十一五國家級規(guī)劃教材)
參考書:黑格爾《歷史哲學》、湯因比《歷史研究》、本尼迪克《文化模式》、馮友蘭《馮友蘭學術精華錄》、季羨林《漢語與外語》、卓新平《宗教理解》、武樹臣《中國傳統(tǒng)法律文化》、馮曉《中西藝術的文化精華》
41、《吳越考古》
課程編號:新增
任課教師:曹峻
課程內容:
通過本課程的教學,使學生對包括上海在內的長江下游地區(qū)在先秦時期的歷史源流、吳越文化的面貌和特質有所了解,激發(fā)學生對通過考古學手段探索區(qū)域早期歷史及中華早期文明的興趣,引導他們對歷史物質文化現(xiàn)象進行初步的思考和研究。要求:學生需按時參加所有課堂教學;在理論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實地參觀考察;要求學生對所授內容有自己的思考并延展閱讀的能力。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春秋左氏傳》、《孟子》、《國語》、《戰(zhàn)國策》、《楚辭》、《史記》、《漢書》、《越絕書》、《吳越春秋》;《中國大百科全書?考古卷》;徐旭生:《中國古史的傳說時代》,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年;董楚平:《吳越文化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吳春明:《中國東南土著民族歷史與文化的考古學觀察》,廈門大學出版社1999年;毛穎、張敏:《長江下游的吳越與徐舒》;江蘇、上海、浙江地區(qū)自史前至春秋戰(zhàn)國時期各遺址的考古發(fā)掘報告。
42、《1500年以來中外發(fā)展導論》
課程編號:新增
任課教師:陳德軍
課程內容:
站在人類史的高度,看待中外發(fā)展的起起落落,打破各種文化的自我中心主義,深入理解歷史的本質和人生的意義?;仡欀型庵g此消彼長的國家發(fā)展,揭示“中國模式”里所蘊含的特殊性與普遍性、偶然性與必然性的交織滲透,探討人類社會發(fā)展觀念的演變以及多元化態(tài)勢。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蘭德斯《國富國窮》
43、《中共黨史專題講座》
課程編號:新增
任課教師:陳德軍
課程內容:
通過對中共黨史上若干重大問題的深入論析,領悟歷史的本質,探尋人類活動的多重意義,啟發(fā)學生思考生命的價值,獲得人生的從容與睿智。整個課程以專題的形式,在世界歷史的視野下,探討中共發(fā)生發(fā)展過程中的一些重要現(xiàn)象及其深層次的社會根源,涉及到革命、建設與改革的不同階段,通過黨內與黨外、古代與現(xiàn)代以及中國與外國等多方面的歷史比較,分析其所以令人或感嘆或惋惜的情理緣由,并由此進一步發(fā)掘整理歷史的智慧與經驗。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中國共產黨歷史》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編
44、《中西文化交流史》
課程編號:0208X217
任課教師:肖清和
課程內容:
本課程將以中西文化交流的歷史為序,采取廣義文化的視角,較系統(tǒng)的講述遠古、中古、近代以來中西文化之間的接觸、交流、融合、碰撞的歷史過程。課程將選取中西文化交流的不同面向,如科技、藝術、文學、宗教等,向學生展現(xiàn)中西文化交流豐富內容及其表現(xiàn)。課程綜合采用與中西文化交流有關的圖片資料、視頻、考古遺跡,系統(tǒng)展示中西精神文明、物質文明之間的互動歷史,尤其注重西方文化對中國社會所產生的影響,及中國的反應,及其主要原因。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沈福偉主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張國剛、吳莉葦:《中西文化關系史》,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黃時鑒主編:《插圖解說中西關系史年表》,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4年。沈定平:《明清之際中西文化交流史》,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方豪:《中西交通史》,臺北:中國文化大學出版部,1983年。何兆武:《中西文化交流史論》(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2001年)。陳尚勝:《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謝和耐(等著):《明清間入華耶穌會士和中西文化交流》,成都:巴蜀書社,1993年。李喜所(主編):《五千年中外文化交流史》,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李云泉(主編):《中西文化關系史》,濟南:泰山出版社,1997年。周一良(主編):《中外文化交流史》,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
三、部分讀書研討課介紹 45、《史記》、《漢書》讀書會
課程編號:新增
任課教師:寧鎮(zhèn)疆等
課程內容:
本課程希望通過學生對《史記》、《漢書》的研讀和討論,培養(yǎng)他們對《史記》、《漢書》著作體例的認識,了解兩書的史料價值,進而提高學生的史學修養(yǎng)。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史記》、《漢書》
46、《周易》等儒家經典讀書會
課程編號:新增
任課教師:寧鎮(zhèn)疆等
課程內容:
本課程通過對《周易》等儒家經典的研讀,使學生對儒家經典有初步的了解,培養(yǎng)學生具有良好的國學素養(yǎng),為中國古代史的修習打下寬廣的知識背景。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周易》、《詩經》、《儀禮》、《禮記》、《論語》、《孟子》
47、隋唐典籍讀書會
課程編號:新增
任課教師:李福長
課程內容:
通過老師對《隋書》、《大唐創(chuàng)業(yè)起居注》、《元和郡縣圖志》、《新、舊唐書》、《通典》、《唐會要》、《唐六典》、《唐律疏議》、《敦煌石室遺書》等隋唐典籍的導讀,培養(yǎng)學生對歷史文化的興趣,提高學生閱讀歷史文獻的能力,加深學生對中國歷史文化的了解,增強中華文化自豪感。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隋書?經籍志》、《隋書?李密傳》、《舊唐書?職官志》、《舊唐書?地理志》、《舊唐書?文苑傳》、《舊唐書?儒學傳》、《新唐書?職官志》、《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典?食貨典》、《唐六典?職官典》等。
48、對外交流文獻閱讀會
課程編號:新增
任課教師:楊衛(wèi)華
課程內容:
本課程通過對近代中外關系史經典文獻的閱讀及課堂交流閱讀心得,提高學生的文獻閱讀能力、自學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并使學生對近代中外交往的歷程有較清晰的了解。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自編教材
49、明史典籍閱讀會
課程編號:新增
任課教師:郭紅
課程內容:
課程將引導歷史系本科學生閱讀一定數量具有代表性的明代文獻,使學生不僅能熟悉文獻,并能以此加深對于明清兩朝的認識,具備一定的歷史研究基礎。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明實錄》、《明大誥》、《松江府志》、《明會典》、《廣志繹》、《五雜組》、《明經世文編》
50、《圣經》讀書會
課程編號:新增
任課教師:劉義
課程內容:
通過對《圣經》的閱讀,了解基督教的相關知識,及其在西方文明中的重要地位;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精神能力;促進學生的交流與合作精神。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圣經》中文和合本、新譯本;英文New King James Version.
卓新平:《圣經鑒賞》,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0年。
Michael Coogan著:《舊約學入門》,張賢勇、陸巍譯,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1年。
Norman Soloman著:《猶太人與猶太教》,王廣州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
David F. Ford著:《基督教神學》,吳周放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年。
伏斯特著:《今日如何讀新約》,冷欣、楊遠征譯,六點校,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年
51、美國民主文獻閱讀會
課程編號:新增
任課教師:張勇安
課程內容:
本課程希望通過引導學生研讀與美國憲政史相關的元典,培養(yǎng)學生對美國政治文化史研究與學習的能力,進而提高學生理解美國憲政機制的運作過程。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美國邦聯(lián)條例、美國憲法、聯(lián)邦黨人文集以及后世知名的著作。
52、新文化運動文獻閱讀會
課程編號:新增
任課教師:劉長林
課程內容:
本課程通過研讀《新青年》、《東方雜志》的主要文獻,了解新文化運動怎樣倡導新人生觀、白話文、新文學,新道德,發(fā)動東西文化論戰(zhàn)、批判孔教、倡導女子解放、討論宗教問題,傳播馬克思主義,討論社會問題,使學生對五四新文化運動全面深入的了解。
教材與主要參考書:
《新青年》、《東方雜志》、《獨秀文存》、《胡適文存》、《杜亞泉文存》、《李大釗文集》、《魯迅選集》、《蔡元培全集》等。陳獨秀等著,王中江、苑淑婭編:《新青年:科學與民主的呼喚》,中州古籍出版社,1999。劉長林:《中國人生哲學的重建——陳獨秀、胡適、梁漱溟人生哲學研究》,華東師大出版社,2001。